从成龙李连杰到“战狼”,为何华语电影越来越“走不出去了?” ...
文/薛定谔的猹2007年,陈可辛导演把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的古装大片《投名状》搬上银幕。
为此,他特意邀请到了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位华语影坛炙手可热的巨星共同出演。
然而,三位虽然名义上都是华语超一线男星,片酬却相差甚远。
其中,李连杰一人就收取了1亿人民币片酬,占据电影总投资的3分之一。
而刘德华与金城武的片酬分别为1600万及1200万,加起来还不到李连杰的3分之一。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TJl5&zhiwu55.jpg
为何会出现如此悬殊情况?显然,这归结于当时华语影坛和好莱坞的巨大差距。
1998年,李连杰在拍完《杀手之王》后,有感于香港电影的衰落,毅然决定远赴好莱坞。
但在亚裔演员普遍不受重视的大环境下,已经贵为“功夫皇帝”的李连杰,也不得不接受好莱坞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一改以往在华语功夫片里的“伟光正”形象,出演一些带有负面形象的反派角色。
尤其是在2005年的电影《狼犬丹尼》中,李连杰饰演了一位从小被黑社会老大当狗豢养的杀手丹尼。由于角色形象涉嫌"辱华“,也让李连杰备受争议。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PDCV&zhiwu55.jpg
不过对于演员来说,有争议不怕,最怕的是没有话题度。总之,李连杰就此在好莱坞走红了,片酬也是水涨船高,来到了15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大概在1亿2000万人民币左右。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反派经历,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锻炼了李连杰演技上的全面性,使得他能更好驾驭庞青云这样复杂多面的角色。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jYC0&zhiwu55.jpg
21世纪的头几年,也是《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华语古装大片打入国际市场的黄金时期。当时,片方选择李连杰出演男主,显然也是看中了他的国际影响力。
不过李连杰的片酬实在太高,让片方难以承担,最后还是李连杰主动抹掉了2000万的零头,以友情价出演,才让影片顺利开拍。
而相比已经在好莱坞闯出名堂的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在当时的影响力还局限在东亚及东南亚范围,所以还是按照华人市场的片酬来计价,分别收取了1600万及1200万的片酬。虽然两人在华人明星中已经属于超一线了,但哪怕和李连杰这样在好莱坞只能算二线的明星比起来,还是差距明显。
然而,《投名状》这样一部号称投资超过3亿的大片,却最终遭遇滑铁卢、损失惨重。
不过要明确的一点是,时隔多年,虽然有不少人一直声称《投名状》当时在国内票房扑街,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显然把这两年国内市场的票房情况,想当然带入十几年前了。
《投名状》在国内刚刚2亿出头的票房,如果按今天的标准那当然是扑街无疑。但在2007年,2亿的票房成绩已经可以排在年度第三,而排在第一的《变形金刚1》也才不到3亿的票房。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tHtm&zhiwu55.jpg
显然,《投名状》失利的主因并非在于国内市场,而以当时国内电影市场的体量,是不足以支撑起这样大投资的电影,所以片方把更多的厚望寄予了海外市场。
然而,片方等来结果却是被狠狠打脸——全球票房仅有4000多万美元(已经算上了国内的2亿人民币),连回本都不够,北美市场更是惨淡到只收12万美元。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oqhs&zhiwu55.jpg
想来,当时的西方观众,看习惯了类似《卧虎藏龙》、《英雄》这般写意、符号化的东方武侠故事,
而《投名状》这样一部主打历史战争题材,且夹杂了大量政治权谋及隐喻的电影,对于老外来说过于深沉复杂,看不懂显然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文化差异外,《投名状》的失利和片方找错了发行公司也有很大关联。当时,获得《投名状》北美发行权的木兰影业资金实力过于弱小,使得《投名状》在北美的上映只能局限在小规模,最终遭遇票房惨败。简单来说,就是华语片普遍缺少海外发行经验,要在欧美市场有所斩获,只能仰人鼻息。
刘德华和李连杰,1000多万和1个多亿,将近10倍的片酬差距,也折射出了当时华语电影市场和好莱坞的巨大差距。
而在当时港台势力占据主导的华语电影圈,内地演员的待遇显然要更加低。
同样在投名状中有份出演,当时已经贵为内地“四大花旦”之一的徐静蕾,片酬仅有200万。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4NQF&zhiwu55.jpg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地演员都被认为扛不起票房,往往只能在合拍片里给港台演员作配。曾经有传言称,是朱延平吴宇森等港台导演故意打压内地演员,让他们给港台演员“抬轿”。
但我觉得这似乎过于夸大其词了。毕竟没有投资人会跟钱过不去,在当时港台演员普遍更有票房号召力的现状下,资本优先选用港台演员也是人之常情,就和如今重用内地的流量明星一个道理。
直到08年的《画皮》,内地演员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在华语大片中挑大梁。然而,在港台明星普遍“自带光环”的大环境下,影片在宣传时依然主打实际戏份三番都算不上的甄子丹。
但这已经阻挡不了大势所趋了,随着《画皮》的大卖,也开启了内地电影人的崛起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XNFx&zhiwu55.jpg
《投名状》上映的2007年,全国一年的总票房才67亿,而2019年,这个数字涨了将近10倍,达到了640亿+。
时过境迁,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昔日港台电影人的光环也不再,全靠刘德华、古天乐等老一辈明星在撑场面。从中生代的实力派再到年轻一代的流量明星,已几乎全部是内地演员的天下。
如今,甚至于连好莱坞也不再变得遥不可及,哪怕排除疫情影响,未来数年内国内总票房也将预计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好莱坞大片也愈发依赖中国市场。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华语电影如今要“走出去",却愈发困难。成龙就曾表示,现在的《战狼2》、《红海行动》在国内能卖几十亿票房,但是“走不出去”。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Tczf&zhiwu55.jpg
成龙表示,现在国内那种特效大片,好莱坞也会拍,而且拍得比你更好更精细,没有稀缺性所以走不出去。而华语电影要走出去,不光要靠动作片,更要靠文艺片。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84WO&zhiwu55.jpg
但也有不少观众对这种观点存在异议,他们觉得如今时代变了,早年华语片“走出去”的代表,要么是在西方人看来属于“奇技淫巧”的成龙、李连杰式动作片,要么就是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反映旧中国阴暗落后面的文艺片。本质上还是源于那时候国内市场太小,才不得不迫切“走出去”,依赖海外市场以及国外奖项的认可。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RBUrEBpn3&zhiwu55.jpg
如今国内电影市场繁荣,拍《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般彰显我们国力的大片,首先满足国内市场才是关键,已经无需再像以前一般迎合西方人口味,海外市场也变得可有可无。
同时,因为意识形态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肯定不愿意看到反应我国大国崛起之类的文化输出,所以这些国产大片走不出去是很自然的现象。所以很多影迷以及从业者认为,我们没必要为此妄自菲薄,哪怕这些大片就在国内自娱自乐又何妨,拿个几十亿票房已经足够旱涝保收了。
甚至于官方现在把奥斯卡都看淡了,大方选《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中国电影去参选奖项,至于西方人认不认可?那无所谓!越来越不在意西方世界的评价,正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占位编辑 好,很好,非常好! 垃圾内容,路过为证。 不错,顶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