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2017 发表于 2020-12-20 01:00:30

互联网存款「熄火」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ST7DJZAeI&zhiwu55.jpg互联网存款「风停了」。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昨天,支付宝下架了其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但持有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目前相关产品仅对已购买过的用户可见。
巨头的动向本来就是市场的风向标。而支付宝在对媒体的回应中称,「此举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的规范要求」,更是道出了互联网存款业务的真实处境——监管风暴渐行渐近。
根据馨金融了解,尽管还未有第二家平台「官宣」,但已经有不少平台都在酝酿撤下互联网存款产品。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包括京东数科、度小满等在内的平台相关业务都呈现收缩态势,合作银行和上线产品数量逐渐减少,即便是在售产品,也经常处于「售罄」状态,严格控制新增。
其实,市场对于互联网存款的监管收紧早有预期。
从去年末到今年3月,监管部门连续下发两份文件整改存款「创新」产品。近期,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更是接连在公开发言中直指互联网存款的风险——平台如果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
从各种信息来看,互联网存款的整治早已箭在弦上。
只是,监管大棒高高举起,倍感压力的远不止这些流量平台们,它们受到的影响充其量是收入的减少,真正「伤筋动骨」的恐怕是那些依赖互联网存款的中小银行们。(传送门:《中小银行25年》)
年初以来,疫情冲击已经使许多中小银行步履维艰,资产质量恶化、业务增速放缓、利润大幅下滑。眼下,负债端刚刚开辟的一条新路也被堵死。
1
「生逢其时」
在互联网贷款出现之前,中小银行苦存款久矣。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先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兴起,成为全民「爆款」。2015年之后,P2P行业狂飙突进,又以超高利率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与此同时,还有券商理财的发展,第三方基金代销平打响费率大战,以及保险公司推出投连险等理财产品。
这些机构和平台都或多或少地吃到了互联网渠道和产品变革的红利,也分食了原本属于银行存款的那部分。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18年8月,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与存款增速的整体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严重。从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间,居民部门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左右。
当然,这个数据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利率走势以及居民消费习惯变化等都息息相关,也是大众理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新业态兴起所带来的冲击也是事实,它们极大分流了银行存款。
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由于规模、品牌、网点等方面的劣势和跨地区展业的限制,无论是线上运营还是线下网点,它们的存款业务被蚕食得更加严重。
不过,在2018年,互联网理财市场迎来了一次转折。
一方面,P2P整治进入高潮,由盛转衰,进入存量消化期;另一方面,资管新规下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受到了更严格的约束,利率急转直下、额度限制严苛,而第三方支付「断直连」后基金公司成本暴增,销售货币基金的成本与收益甚至出现倒挂,也失去了拓展市场的动力。
但前期互联网理财的大发展已经将市场培育起来,用户开始将理财渠道迁移到线上,对于理财产品体验也有了更高要求,市场亟待新的产品来弥补空缺。
与此同时,银行II类户的开设和使用已经相当普及。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认证、绑定现有银行卡等方式完成线上开户,并且II类账户具备理财、支付、转账等功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8年,京东数科(原京东金融)率先试水,与富民银行合作推出了首个互联网存款产品「富民宝」,而后又进一步将流量开放给更多中小银行,成为最早拓展互联网存款业务的流量平台。
不过,真正打响互联网存款的「爆款」产品,还是同年微众银行推出的「智慧存款+」。高达4.5%的年化利率、随存随取的产品设计、充裕的额度使其迅速成为大众眼中「高配版」货币基金产品。
而后市场热情被迅速点燃,存款焦虑严重的地方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率先加入战局,股份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也紧随其后,越来越的流量平台上架了相关产品。
2019年底,腾讯曾对部分微信用户开放了互联网存款入口,其产品合作方为宇宙行——工行,巨头携手被视作是互联网存款大发展的一个标志。
互联网存款的快速发展并不令人意外,它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完美贴合了大众理财对于收益、安全、保本、灵活等体验上的诸多要求。即便用户对于中小银行的品牌并不熟知,「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已给了用户足够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它还解决了中小银行的资金饥渴、给流量平台们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
2
「生而残缺」
但「一举三得」的背后,是银行承担了更大的隐性风险。
比如,在互联网存款发展之初,银行们大多选择了「靠档计息」和「结构性存款」的产品模式。
其中,「靠档计息」主要是指投资者提前支取银行定期理财产品或存款时,银行根据实际存期按最近一档的利率计算利息,剩余部分按活期计息。
而后者则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即存款利率可以与利率、股票等衍生品收益挂钩。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给用户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收益,但同时也伴生了更多风险。
尤其是「结构性存款」,一些新兴的中小银行甚至不具备投资衍生品的资格,即便是有资格的银行在销售产品时,也涉及到产品的定性问题——它在本质上已经属于理财产品,需要遵循面签双录等更严格的原则。
因此,监管部门先是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接连下发了两份文件,叫停了「靠档计息」。在今年6月,北京银保监局又发布了《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结构性存款业务进行规范约束。
另有消息称,今年6月起各大中型银行陆续收到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要求继续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而在此之前,监管部门也已经不止一次向结构性存款出手。
存款是银行的立命之本,没有存款是不行的,但高成本存款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可轻视。一些产品在发展初期给出了5%以上的收益,如果再加上平台的服务费以及其他成本,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可能已经逼近一些头部的互联网贷款平台。
但相对应的,银行要盈利,要保持息差,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显然是不行的,只能去匹配一些更高风险的资产,但是这对于银行的运营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事实上,那些地域偏远的中小银行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此外,为了保障用户对于灵活性的要求,许多银行还引入了「债权转让」机制,保证互联网存款也能有随存随取的体验。但这样一来,负债端的不稳定也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的互联网存款占比越来越高。以前述结构性存款为例,今年1-4月,银行机构性存款规模迅速扩张,总计增加2.54万亿,其中中小银行就增加了1.72万亿,占新增总量的67.8%。
眼下,银行业面临的周期波动挑战严峻,无论是资产端还是信贷端发生风险,都可能是致命一击。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也是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公开发言中提到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账户合规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从结果来看,在过去两年监管部门的几次出手整治之后,互联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活期存款产品近乎绝迹。从5月开始,结构性存款规模也被显著压缩,截至10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降至7.94 万亿,环比下降11.48%,同比下降23.21%
互联网存款的的优势逐渐丧失、规模被压缩,这些都为其未来发展画上了问号。
3
「独立行走」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存款的发展与联合贷款、助贷的发展有着相似的原因,甚至它就可以被看作是「助存」业务。
市场上永远有信息不对称、用户与产品无法精准匹配的情况存在,存款业务也需要进化,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发展都有其价值存在。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中小银行们由于进化能力不足——无法自己经营流量、用户和场景,因此在一定阶段内,必须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不至于早早被市场淘汰。
但过犹不及,银行一旦开始过度依赖外部力量,甚至将其作为立命之本,也就将自己放在了风险中心,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使其摇摇欲坠。这也是为什么联合贷款与助贷的发展必须回归本质,银行还是要将核心风控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互联网存款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DAU(日活)决定AUM(资产管理规模)和LUM(负债管理规模)的趋势越来越清晰,银行可以拥抱外部流量,但也势必要自己掌握运营场景、流量和用户的能力。
转型没有捷径可走。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持续投入建设相关能力的银行也正在获得回报。招行和平安这两者都是近两年AUM快速增长的典范,其增速甚至超过了几家大行。
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们在互联网场景建设、理财布局等方面的优势,数字化的运营能力带来了支付环节的活跃,以及活期资金的沉淀。财报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招行的负债成本仅次于国有行,而平安银行的负债成本降低了0.27%。
尽管这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更大的挑战,但确是关乎未来的生存之战。
「零售之王」的崛起、周期和宿命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xinfinance@126.com

Gordon520 发表于 2020-12-20 01:50:55

兜兜转转,楼主我又来了!

永远爱你冰塘 发表于 2020-12-21 15:58:41

我也来顶一下..

无人岛屿颈 发表于 2020-12-22 08:48:16

我就是路过,拿积分走人!!

Tomasrix 发表于 2020-12-24 09:21: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存款「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