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止最好看的网大:关于人类的失败、死亡与伟大 ...
因为《循迹讲堂》的推送而去看的The Dig,没想到竟是一部腐国的大外宣(?)电影?1939年,风雨飘摇,英国萨顿胡村一名媛(穆里根饰)雇佣了野生考古学家Mr.布朗(拉尔夫·费因斯饰),在自家庄园里挖掘传说中的宝藏,果然挖出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船葬墓穴,这来自公元六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重新书写了英国的历史,“黑暗时代”不再黑暗。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Ar04UxF5&zhiwu55.jpg
听起来果然是一个大外宣片儿。
可这只是电影的宏观面。
1938,英德签订《慕尼黑协定》,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相信“西线无战事”;直到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9月3日,英国对德进行最后通牒,若不从波兰撤军,即宣告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然后就开打了。
在电影The Dig的开头,考古小纵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好玩的是,他们所挖掘出来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遗址,即是1400年前的日耳曼人对大不列颠征服的历史。
然后,德国人现在又特么来了。
为什么1400年前所留下的痕迹,对于当下的英国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珍宝?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却是最可怕的敌人?
当然,纳粹是人类历史最罪无可赦的恶魔,这早已盖棺定论。但光就以上问题,若把视角拉到百年、千年的维度来看,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答案?
因此,Mr.布朗对名媛的儿子说出了全片最强金句: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Ar045S7y&zhiwu55.jpg
儿子此时关心的是患病母亲的命不久矣;Mr.布朗则是事业受挫时所发出的感慨,结合二战爆发初期弥漫在英国的失败主义(1939年乔治六世的国王演讲和1941年丘吉尔的Never Give Up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每一天都在失败”,这一句确实若有所指。事实上,The dig整部电影都弥漫在失败主义的愁云下,无论是身患绝症的女主人,郁郁不得志的野生考古学家,失去爸爸看起来也要失去妈妈的儿子,要前往皇家空军送死的表兄,同妻(妈的,莉莉·詹姆斯我真的服了,她比国内的流量明星演技还要差),等等,他们都是注定的失败者。还不算上面对当时无敌的纳粹德国,英国本身也是失败者的身份。可是,当以上所有人被放到全片的视角下,当他们仰望星空时,他们和千年之前的祖先对话时,“失败”又被重新定义。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Ar04y2hv&zhiwu55.jpg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你知道,我第一次知道加加斯洞穴,仅是从书上看到这些照片,来自3万5千年前人类的印记,我当时所受到了怎样的震撼。生命的意义便在于此。无论是个体或大时代的巨大挫败,每个人所面对的永恒悲剧,我们生来就是输家,由拉尔夫·费因斯所塑造的Mr.布朗展现了人类的高贵。我喜欢《循迹讲堂》中所说的,The Dig不应该被翻译为《发掘》,这片子就叫做The dig;The dig不仅是掘地三尺,它不仅是一个向下的动作;dig关乎自我,关乎历史,更关乎未来。
整部影片可视作英伦风景片,寥廓的天空,苍茫的土地,触手可及的战火,那些沉默寡言但又大步向前的人们,大外宣级别的美学输出。除了拉尔夫·费因斯克制而精湛演技,穆里根——当年看《成长教育》时我一直觉得她长得老气(当时22、23岁?),如今饰演一位年轻母亲的角色,她的怯弱而高贵却拿捏得恰到好处。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Ar04hUtT&zhiwu55.jpg
因此,哪怕这是腐国的大外宣片,我也推荐大家一看。毕竟人家的网大,我们的网大……
最后,以肯尼迪著名就职演讲中的一句做结:
“历史是我们行动的最终裁判。”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Ar04Cs56&zhiwu55.jpg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不错,顶一个! 胆子不小啊,居然让我抢到了沙发! 梦想不能实现,都是因为它不够现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