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网课应该这么变:这六点逻辑,是在线教学变革关键 ...
内容摘要:前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尚未与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产生实质关联,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未发生实质变化,也就无法实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线上教学简单翻版线下教学的“讲授制”模式,高校教师没有从教学设计和知识讲授拓展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学习环境的多元建构、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新型教学方式的科学研究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在线教学有效、平稳运行是高教系统、各级政府、社会及市场多元共治的结果,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若仅停留于此,这次疫情下推广的在线教学不可能为高校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和深刻变革。实质上,在线教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不是一项简单的应急举措,而是具有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深刻背景。因此,无论从知识传播方式改变还是教育教学变革等视角分析,后疫情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应以此为契机,实现教育教学范式“在线”与“传统”融合发展的全新转型。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NjtHAqdP&zhiwu55.jpg
高校在线教学面临发展瓶颈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欠缺,尚未推动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转变。撬动教育教学变革的着力点是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然而前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尚未与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产生实质关联,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未发生实质变化,也就无法实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线上教学简单翻版线下教学的“讲授制”模式,高校教师没有从教学设计和知识讲授拓展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学习环境的多元建构、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新型教学方式的科学研究等。学生也没有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无法完成信息超载时代对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对知识探究的深度学习以及对教学的合作与自组织。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各类保障条件不充分,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需求。充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呈现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实施的基本保障。我国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领域开发和储备了一批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然而,在精准对接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化需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式以及自定步调学习的需要上,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自建课程资源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在线教学的时空灵活性、课程开放性等有益于个性化的环境塑造和内容选择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在教与学工具方面,多是针对在线教学直播、录播、资源下发等类型的工具,缺乏支持教学讨论、项目实践等交互性的工具,缺乏针对教学、学习和管理的专有综合类工具。同时,由于单个教学工具功能单一,教师为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往往综合使用多个平台,导致教学过程中需来回切换平台,影响教学体验与实施效果。而且由于师生技术运用障碍或不娴熟等,使得在线教学的备课预习、授课答疑及讨论、作业与辅导、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方面显示出了不适应性。此外,在教学过程管理保障上,尚未实现从在线环境、在线资源到在线活动等环节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估的质量保障需求。
政企校协同机制尚未完善,教育应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研究机构、社会等多方的协同参与。疫情期间存在大量社会性资源和服务的涌入,但多数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授课平台和资源的准入标准、内容审核与监管没有及时跟进,在教师甄选平台和模式方面也缺乏指导。同时,各高校对于“停课不停学”的理解存在差异,且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此外,疫情期间各类在线教学课程的知识产权也存在隐患。究其原因是在政企校协同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社会性资源介入教育系统的有效审核与评估和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机制。在应急管理方面,尚未明确各类主体在特殊情况下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及其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的标准与规范。同时,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及教育应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便在疫情等极端条件下科学规划、长远布局、协同多方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树立在线教学触发高校教学深刻变革的辩证发展观。在线教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具有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深刻背景。这种传播需要经历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和人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阶段。而实现这四个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在线教学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力解构传统课堂教学理念、路线和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的课程形态、教学范式、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打破高校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的“讲授制”模式,以触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为引领,进一步加大自主探索和创新力度,真正打造适应一流人才培养所需的高质量在线教学新形态。
精准把握在线教学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教学都要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从以记忆文本为特征的浅层学习转向以理解文本为特征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第一层面是基础性的认知活动,第二层面是高阶性的认知活动。为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不存在大的歧义,主要依靠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学深悟透等方式来实现,但传统课堂教学因受教具、条件和保障的限制,不利于这个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要通过智能技术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平台以摆脱传统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束缚。例如,应用直观的软件操作演示、在线参与的交互式虚拟实验室等新媒体教学资源,确保教师讲解展示到位,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暴露的问题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教育系统平台等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在促使学生完成深度学习第二层面即高阶性的认知活动上,要求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与创生,这需要在个性化、小班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动态多变特征的研讨式、项目式、分布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这个层面面对的已不再是将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而是首先确定恰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再去考虑何种支撑技术恰当有效。当前学生在第二层面的深度学习成效,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培养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在线教学应紧扣这个难题,把创造性运用VR/AR支持理解和探究知识、AI和大数据支持精准学习与教育调控、“互联网+”供给优质教育服务等,作为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实践探索新课题。
全方位打造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一是保障在线教学的合法地位,把激励高质量在线教学探索与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一起纳入校、院、系各层面的“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及“双高”建设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两个方面健全制度体系,形成协同系统推进的局面。二是构建从外在推动向内在动力转化的发展格局。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实现,最终需要落实到课堂层面的师生自由探索、自发组织、自主创新上,应打造形成师生自觉追求高质量在线教学行为的文化氛围。三是建立协同推动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出版社等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协同的教育大资源共建共享新局面。继续推进优质视频公开课、校本课程、慕课等资源的持续、有序建设和共享,并通过合理途径将来自多平台、多渠道的课程资源无缝集成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与创新应用机制,建立多种形态并存、适应不同技术环境的数字教育生态,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资源传递与应用需求。
推进基于认知规律的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彻底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生态。大力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课堂的普及,改变教学流程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有效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的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数字胜任力发展,提高课程与学生认知结构、规律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对信息时代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过程监控、精准诊断、个性化推送等智能化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西部民族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BMA190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程跟锁 垃圾内容,路过为证。 路过的帮顶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不错,顶一个!
页:
[1]